高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9-11-08 16:08:07 点击:
|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二)两个重要机构和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 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54 年宪法确立 
A.合作基础:中国与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历史 
B.指导思想: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 
16 
C.合作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B.设立: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3),宁夏(1958.10)西藏(1965) 
C.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2.文革期间:各项制度遭到破坏,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新时期的发展: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颁布了 1982 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了 
《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 
重点;1999 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3)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1.理论形成:最早提出:20 世纪 50 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酝酿:1981 年“九条方针” 
形成:80 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宪法:1982 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使这一制度有了法律保证 
成为方针:1984 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成功实施:条件:(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和完善 
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 澳门回归 
意义:(1)港澳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的新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 
统一的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 
题提供了借鉴 
3.台湾问题:由来: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分裂的局面,实质是中国内政 
发展:敌对—三通—九二共识—大三通、直航 
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外国势力的干涉 
我们的态度:以和平为主,但是坚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 新中国的外交 
1.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 
2.主要历程: 
50 年代:(1)建国初: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果: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 
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基本准则 
(3)1954 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4)1955 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 求同存异 
70 年代:(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 26 届联大 
原因:a.根本原因: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 
b.70 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作用加强 
17 
(2)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标志: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公报内容: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建交:1978 年12 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 
(3)中日建交: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80 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建立不同的“伙伴关系” 
地区性国际组织:2001 年上合组织成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 准备阶段( 1949-1956)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四项举措: 
(1)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 年;内容: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果:1957 年底,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时间:1953-1956 
过程:农业:1953 年农业合作社;1955 年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1953 年手工业合作社运动,1956 年底实现了手工业的改造 
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意义: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 
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4)颁布 1954 年宪法 
(二) 曲折中前进( 1956-1978 ) 
1.成功的探索: 
(1) 中共八大:时间:6 1956  年 
内容:基本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主要矛盾 :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 对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的要求同当前的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八字方针(1962):背景: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影响:1962 年冬,国民经济好转 
2.失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时间:1958 年: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左倾冒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 年 特点:一大二公 
(4)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导致国民经济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5)危害:a.左倾错误蔓延与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底下,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9-1961 年,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三) 发展的新阶段(8 1978  年至今) 
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施行改革开放 
2.一个目标: 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1978 年;内容: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使用权归农民 
18 
1984 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1984 年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2 1992  年十四大,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 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7 1997  年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 
1 2001  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开放:五个经济特区:时间:1980 年;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时间:1984 年;城市:青岛,烟台,大连等 
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1984 年;地点: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区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时间:1992 年 ;地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开放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西 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2001 年加入WTO(影响:加入世贸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 
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推动全 
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 
(2 2 )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3 )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 4 )2 1992  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 5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6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地位: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形成: (1 1 )0 20  世纪末 1 21  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2 2 )中共十六大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1)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历史地位:(1)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 
(2)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 
1.形成:(1)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2)2007 年 6 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现代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与文学艺术 
(一) 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1)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 
(2)1970 年,中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75 年,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 1973 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东方魔稻) 
3.计算机技术:1978 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诞生。1997 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4.航天技术:2003 年,中国自行设计“神州 5 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 新中国教育 
1.扫盲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 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 
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义务教育:1986 年,全国人大六界四次会议通过《义务教育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高等教育:1977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高校建立起三级学位制度 
(三)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的文艺方针(以下简称方针) 
1.“双百”方针提出:20 世纪 50 年代,党在知道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双百方针 
2.发展状况:(1)1957 年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方针收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2)“文革”中,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中国科学 
文化领域从先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它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彻底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它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它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 
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 
推荐阅读
            - 2022-12-01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华走进航海分院开展“
 - 2022-12-0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定州市基层妇联干部培训班启动
 - 2022-12-01河北省确定首批四家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
 - 2022-12-01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12月24—26日进行,河北省
 - 2022-12-01张家口市38463人报名参加明年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