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高考

高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9-11-08 16:08:07    点击:

专题五  世界近代史
政治方面
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和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确立标志:1688 年光荣革命结束,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演变:责任内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权利运作:
国王:国家元首,扮演礼仪性角色,统而不治;
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首相:掌握行政权,有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
内阁:掌握行政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1832 年议会改革法案: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内容: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影响:保证了英国政体的稳
定,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1
(二) 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
1.确立标志:1987 年宪法的颁布
(1)内容: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施行
联邦法律
三权分立原则:国家权利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行使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施行任期制
(2)背景:1776 年美国独立,松散的邦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用来维护统治
(3)评价:a.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国
b.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使美国经济发展
c.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民主制度建立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美国内战:(1)问题:州权主义严重,南北方分歧严重;
(2)时间: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3)措施: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 通过宪法第 13、14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
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
3.两党制:(1)名称:民主党(驴)共和党(象)
(2)地位:两党制是美国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代表利益: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
民主党:代表南方奴隶主
二、法国共和政体和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一)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曲折历程: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近百年时间中共和制与君主制斗争不休
2.共和制的确立:1875 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
内容:(1)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
(2)总统和内阁掌握行政权;
(3)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4)内阁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意义:(1)标志着法国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2)共和制政体的确立和巩固,是法国社会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二) 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1.确立标志:1871 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都统帅,有权任命首相,着急和解散议会
(2)首相主持政府,对皇帝负责
(3)议会掌握立法权,当时作用很小,权利受到首相和皇帝的制约
评价(1)1971 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 经济发展
(2)但是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得以延续。最终把德国拖入世界大战的灾难中
2.德国政体特点:(1)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2)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 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巴黎公社
1.时间:1871.03.18-1971.05.28
2.地位:第一个工人政权
22
3.失败原因:(1)根本: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2)主观: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3)客观:国内外反动势力强大
4.经验教训:(1)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2)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3)必须坚持暴力革命
5.意义: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形象
二、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1861 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改革不彻底,社会矛盾尖锐;(3)一战激化了社会
矛盾;(4)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过程:(1)二月革命:时间:1917 年 3 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背景:政府不满足民众要求,继续参加一战
内容:夺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施行土地改革,退出一战
意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受到人民拥护
(3)七月流血事件:1917 年 7 月,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时间:1917 年 11 月
过程: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农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冬宫
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史称“十月革命”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建国: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宣布一切权利归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人民委员会组成
3.意义:1)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3)向各国无产阶级展示了新的解放道路
经济方面
1. 资本主义经济
一、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和条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社会:《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
政治:欧洲各国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宗教:对外传播基督教;商业: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重要原因);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人民主义精神的传播;客观: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2.过程: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3.评价:世界: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
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崛起;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洲:
传统社会遭遇灭顶之灾,为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非洲:非洲成为猎获黑奴的场所;亚洲:大量的
白银流入亚洲,高产作物引入亚洲,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二、殖民扩张
1.荷兰: 时间:17 世纪
<海上马车夫> 方式: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以政府为后盾
2.英国:时间:18 世纪;方式:海盗式掠夺,进行商战,掠夺殖民地,进行黑奴贸易
23
结果:18 世纪英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3.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和大洋洲卷入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三角贸易成
为世界贸易中心;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灾害,造成亚非
拉地区严重落后,殖民主义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发展
三、工业革命(18  世纪中后期 ——19  世纪中期)
1.发源地:英国
2.条件:(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殖民扩张与掠夺(3)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4)工场手工时代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5)不断扩大的市场对生产效率提出新的要求
3.成果:棉纺织业:约翰•凯伊—飞梭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卡克莱特—水力纺纱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交通运输: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富尔顿【美】—汽船
机器制造:19 世纪中叶,机器制造业诞生,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4.影响: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厂产生,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
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期 —20  世纪初期)
1.主要国家:英国,德国,美国等
2.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成果:(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3)新兴工业发展显著(4)钢铁工业发展较快
4.影响:(1)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人类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资本
主义)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分离(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五、世界市场的形成
1.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方式:国际贸易 资本输出 武力逼迫 交通工具变革
3.影响:积极:促进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消极: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其他国家; 造成了一些国家的贫穷与落后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9 1929  年经济大危机
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供需矛盾尖锐,
贫富差距过大(3)股票投机过热
2.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危害性特别大
3.影响:(1)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 国际关系日益恶化
(2)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1)美国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2)1933 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通过整顿银行,稳定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税制,恢复正常信贷活动
(2)调节工业生产:通过立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复兴工业,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
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谈判的权利,发起“蓝鹰运动”,以
资鼓励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24
3.实质: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特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5.影响:(1)减轻了危机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帮助美国渡过危机(2)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
了美国民主(3)新政模式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背景:(1)二战后,发达国家吸收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3)
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4)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
2.变化(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c.扩大政府开支,
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福利国家出现(3)企业变化:a.人民资本主义 b.经营者革命
3.评价:(1)作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不能从根本上现出经济危机,1973 年“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
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幻想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3>商品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
需品由国家分配 <4>社会劳动:实行强制劳动,“不劳者,不得食”原则
(3)评价:积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消极:超出了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2.新经济政策(1921 年—30 年代中期)
(1)背景:长期战争是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发生暴动
(2)内容: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经济把持国民经济命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恢复私有
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作用:a.确立了与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b.受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二) 斯大林模式
1.形成(20 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2.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1>积极:a.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和物力,财力,基本实现工业化
b.工业生产总是迅速提升,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 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慢
c.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d.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思想方面
一、人文主义精神 —— 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
(1)背景:a.政治:基督教会垄断西欧的思想文化教育,人民缺少理性 b.经济:14 世纪意大利出现早期资本主义
萌芽 c.文化: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d.导火索:黑死病的蔓延
25
(2)实质:14-16 世纪西欧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4)代表作: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后三杰: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画圣)《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5)影响:a.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为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b.在艺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技艺精湛的艺术作品,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c.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宗教改革:
(1)背景:a.经济: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宗教:天主教会的腐败
(2)过程:①马丁路德改革(标志《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影响:在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拉开序幕改革后的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
局面
②加尔文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著作:《基督教原理》
影响: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了辩护。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
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依据。
(3)实质: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4)影响:解放思想;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教皇权威
3.启蒙运动:
(1)背景:a.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b.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d.科技: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代表人物:
①孟德斯鸠: 主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著作:《论法的精神》
影响: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历史贡献,这个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②伏尔泰: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开明君主制;提倡自由,平等,民主
影响:18 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③卢梭: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主张:人非工具,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
意义: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理性批判哲学思想最终总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4)意义:a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
阶级理想王国的高度,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c 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二、  马克思主义诞生
1 背景和条件:(1)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思想: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阶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4)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
2.诞生:1848 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史上的积极作用
26
(2)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原则
3.意义:(1)此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的领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代科学 牛顿经典力学: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四、文学
1.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代表:拜伦《唐璜》 雪莱《西风颂》 雨果《巴黎圣母院》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批判现实主义:代表:巴尔扎克(誉为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3.现代主义:代表:贝克特《等待戈多》 海明威《老人与海》
(二) 艺术
1.美术: 印象派:特点:注重光与影的结合,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代表:莫奈《日出印象》
后印象派: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凡高《向日葵》高更
现代派:特点:对色彩和视觉深入进行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形式
代表: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2.音乐:浪漫主义:特点:时代性,多样性,民族性
代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印象派:特点: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提供一种暗示或者心境
代表:德彪西《牧神午后 前奏曲》
3.影视艺术:1895 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926 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美国人格里菲斯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卓别林《城市之光》
六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
政治方面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一)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背景:(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
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做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3)战后,苏联实力增强,国际威望大大加强,努
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5)根本原因: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2.过程:美国:1947 年杜鲁门主义,1948 年马歇尔计划 1949 年北约;
苏联:1947 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 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 年华沙,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为两个部分
(2)美苏进行全面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世界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27
(4)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二) 多极化趋势出现
1.欧洲联合(1)背景:现实:战后,西欧势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依附于美国
经济:20 世纪 50 年代经济得到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历史: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国际环境:但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向联合发展之路
(2)过程:开始:1952 年,法德意荷比卢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发展:1958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三位一体:1967 年,合并成立欧共体
(3)影响:a.欧洲一体化,大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发展
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调整了它的对欧政策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崛起:(1)背景:国际: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
国内: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美国由削弱日本转而扶持日本;日本政府重视教育;
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残余;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制定经济计划
(3)结果: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80 年代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4)影响: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日,美,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3.不结盟运动:(1)背景:战后,亚非拉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但是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
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2)形成:1916 年,在前南联盟,签署贝尔格莱德宣言暨《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开始改变由西方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推动世
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三) 两极格局瓦解
1.标志:1991 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原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政治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四) 多极化加强
1.特点: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1)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奉行单边主义
(2)除美国外,欧,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局势加强
3.意义:(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方面
一、苏联: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8
(2)内容:<1>农业: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成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
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
<2>工业: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基于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成就: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原因: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阻碍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工业: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农业:扩大市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和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
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A.型经济体制主义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B.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
C.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顿
D.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以经济方式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
<2>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2)失败原因:a.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B.给企业的自主权,并未真正实现
C.改革中阻力重重
D.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结果: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1)战后,为防止战争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2)二战冲击了欧洲世界中心地位,西欧衰落(3)
美国实力增强,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过程(1944 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稳定汇率,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
贷款缓解成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实行双挂钩制度
世界银行:作用:向会员国提供贷款,促进该国经济发展,对东并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增长
对象:前期是西欧国家,后期是亚非拉国家
3.基本特征: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4.评价:(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建立,美国以此建立了国际经济霸主地位
(2)稳定了世界经济,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5.瓦解:20 世纪 70 年代
(二)O WTO  的建立
1.背景:(1)1929 年经济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的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前身:关贸总协定
29
3.建立:1947 年签署《关贸总协定》;1994 年决定成立 WTO;1995 年 1 月 1 日成立 WTO
4.意义: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 区域经济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1989成立,中国1991 加入):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欧盟(1993):由最初的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规模由小到大,合作化程度最高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世界上第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思想科技方面
一、信息时代
1.发明: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向公众开放,迅速普及
2.影响:(1)打破了常规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2)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3)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4)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5)垃圾信息,不良内容,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
二、登上太空
1.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宇宙事业的伟大开端
2.1961 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 年,美国发射“阿波罗—11”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三、科学
1.爱因斯坦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普朗克量子假说
 



关于我们|招商加盟

首页 |个性化辅导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金牌名师 |明星学员 |小学 |初中 |高中 |校区分布 |关注微博

欢迎您访问威文名师教育官网    冀ICP备15010654号

  • 个性化辅导
  • 教学模式
  • 课程设置
  • 艺考全托班
  • 中高考全托班
  • keywords:石家庄家教 石家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