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高考全托】中外历史纲要②

发布时间:2023-09-12 15:29:59    点击:

不足
先天
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③ 政局动荡不安。
6、新文化运动(1915 年)
主要阵地:
6、新文化运动(1915 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内容:①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拥护“赛先生”(科学),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影响:进步性: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③
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理;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没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对待东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
影响:进步性: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③
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理;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没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对待东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1919年)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①是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①青年学生是先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准备;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精神: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 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诞生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③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④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内容:①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
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
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年):内容: ①党的最低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② 党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提出了 新三民主义(国共合
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国民革命(1924—1927年)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失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
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5、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①1927年“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②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6、南昌起义(1927.8.1) 意义:①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③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6、南昌起义(1927.8.1) 意义:①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③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7、八七会议(1927.8.7)
内容:①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思想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意义:①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
星之火;②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9、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 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的意义: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
种子;③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的局部抗战
: 日本: ①1931年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②1932年 一•二八事变,上海的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③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④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沿线;⑤1935
年 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国民政府:推行“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
民众: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
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
中共:1935年,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
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
西安事变(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③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日军的侵华暴行:①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②对占领区的政策: 政治上“以华制华 ”方针;经济上
实行“以战养战”;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④
重庆大轰炸;⑤ 细菌战与“慰安妇”制度
3、全面抗战:①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全面抗战开始;②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
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
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抗日战争的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①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
华”的狂妄企图);②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合作
的典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
大胜利);④ 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
日本对华政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共产党“囚笼政策”;
国民党: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的胜利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太平洋战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①对日本:发动 百团大战(1940年)打破“囚笼政策”;②对国民
党: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签订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
柱的作用③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④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 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
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和新征程;④中国的抗日
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7、解放战争(1946-1949年)
①1945年8月—10月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
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
③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 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④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⑤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
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
之一(壮大了和平民主力量)。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
内容:
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
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 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
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
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人民政权的巩固的措施:①农村: 土地改革(1950——1953年)②城市: “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
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经;③ 肃清土匪和镇压反革命运动;④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4、20世纪50年代外交
(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一边倒;②另起炉灶;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②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
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③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
①1953 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初步基础)
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
①1953 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初步基础)
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社会主义建设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正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路线未坚持
(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1962年七千人大会
(5)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
(1)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
(2)表现:①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②“大跃进”(1958年);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
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9、20世纪50-70年代建设成就
(1)工业: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大规模的 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
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
(1966年)和人造卫星(1970年);
(3)70年代外交:①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
式建交;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978年):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
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①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作出把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新确立了党
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
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
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②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打下重要思想基础;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4、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① 农村: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②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改革开放的深化: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1)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长期不变。
(2)实践: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92年“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汪
辜会谈;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2015年习马会
(4)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独”势
力和外国干涉势力)。
香港、澳门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是内政问题。
6、邓小平理论:①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②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1997年十五大写入党章。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③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2002年十六大写入党章。
8、科学发展观:①解决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精髓:实事求是、以人为本;③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写入党章:2017年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2018年写入宪
法;③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
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
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文明
2、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原因: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原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3、古代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主要武力方式扩展的条件: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
和管理系统
(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移民的方式扩展的条件:①工商业较发达;②多优良港口③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4、古代世界的帝国(奴隶制)
①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跨亚欧非的帝国(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②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4世纪为跨亚欧非的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③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行省制;1世纪基督教产生)
5、古代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2、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原因: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原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3、古代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主要武力方式扩展的条件: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
和管理系统
(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移民的方式扩展的条件:①工商业较发达;②多优良港口③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4、古代世界的帝国(奴隶制)
①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跨亚欧非的帝国(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②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4世纪为跨亚欧非的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③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行省制;1世纪基督教产生)
5、古代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③文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2、封君封臣制度
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
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③文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2、封君封臣制度
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①封君:土地占有者,拥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②封臣:领取土地者,效忠封君、服兵役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契约、土地为纽带;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契约、土地为纽带;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
的统治阶级;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特点:
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特点: ①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强;②政治: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4、中古西欧的教会
地位:
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强;②政治: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4、中古西欧的教会
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举足轻重 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
政治:最大的组织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领域 文明交流的表现
技术 西亚的农耕、冶铁外传
思想文化 ①西亚神话传入希腊;②希腊模仿埃及雕刻技术;③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

③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
基,腓尼基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发展为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
人员与物质 经贸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遣使往来(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与王权斗争的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5、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的表现:①政治:王权的兴起;②经济:城市的复兴;③文化:大学的建立
6、10—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
兴起原因:
5、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的表现:①政治:王权的兴起;②经济:城市的复兴;③文化:大学的建立
6、10—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
兴起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复兴和繁荣
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影响:①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④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7、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建国家)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
影响:①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④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7、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建国家)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
律体系
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
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
俄罗斯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 。
俄罗斯帝国:①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②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③16世纪初:建立莫
斯科公国;④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强化中央集权;⑤17世纪末成为地跨亚欧的帝国
8、中古时期的亚洲
9、古代非洲与美洲
8、中古时期的亚洲
9、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背景)
动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社会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的狂
热追求;③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控制东西商路,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商业危机);④精神动力: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条件(可能性):①西班牙和葡王室的支持;②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③地理知识的进步;
2、新航路开辟(15—17世纪)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背景)
动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社会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的狂
热追求;③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控制东西商路,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商业危机);④精神动力: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条件(可能性):①西班牙和葡王室的支持;②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③地理知识的进步;
2、新航路开辟(15—17世纪)
时间 人物 支持国家 方向 航路 成就
1487 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向东 欧洲—好望角 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7--1498 年 达•伽马 欧洲—印度 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
1492 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向西 欧洲—美洲 发现美洲
1519--1522 年 麦哲伦 环球航行 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
其他航线:
(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北大西洋航线):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②16世纪法国卡蒂
埃发现拉布拉多半岛;③16世纪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航行记录和航海图;④17世纪荷
兰哈德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⑤俄罗斯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2)西欧探寻南半球(南太平洋航线):①1578年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②1642—1643年
荷兰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其他航线:
(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北大西洋航线):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②16世纪法国卡蒂
埃发现拉布拉多半岛;③16世纪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航行记录和航海图;④17世纪荷
兰哈德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⑤俄罗斯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2)西欧探寻南半球(南太平洋航线):①1578年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②1642—1643年
荷兰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亚、非、美洲:①中断原有的社会进程,打破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带来巨大灾难;(殖民统治、种
族屠杀、经济掠夺,黑奴贸易等);②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对欧洲:①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②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③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对世界:①造成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 传播、商品流动;②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全球联系的初步
建立,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14 世纪——17 世纪)
原因:①经济基础: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②文化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
与发展;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③人才优势:聚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成就:①14世纪的“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②15世纪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③15世纪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积极: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②解放了人性,推动近代科学兴起;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宗教改革(16世纪)
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张: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简化仪式)
②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成果: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影响:①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②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③政治:强化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④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启蒙运动(17—18世纪)
背景: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
一步解放思想;③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展
精神内核: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启蒙思想家及主张:
共同主张:理性、科学、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法国: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卢梭(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英国:亚当·斯密 劳动价值论;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
德国:康德 理性、民主、自由、平等(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影响:①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民族独立: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2、近代科学兴起(16—17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经典力学体系,近
代物理学奠基人。
3、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背景:①经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
经济上日益强大;③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过程:
建立,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14 世纪——17 世纪)
原因:①经济基础: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②文化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
与发展;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③人才优势:聚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成就:①14世纪的“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②15世纪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③15世纪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积极: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②解放了人性,推动近代科学兴起;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宗教改革(16世纪)
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张: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简化仪式)
②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成果: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影响:①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②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③政治:强化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④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启蒙运动(17—18世纪)
背景: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
一步解放思想;③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展
精神内核: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启蒙思想家及主张:
共同主张:理性、科学、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法国: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卢梭(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英国:亚当·斯密 劳动价值论;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
德国:康德 理性、民主、自由、平等(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影响:①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关于我们|招商加盟

首页 |个性化辅导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金牌名师 |明星学员 |小学 |初中 |高中 |校区分布 |关注微博

欢迎您访问威文名师教育官网    冀ICP备15010654号

  • 个性化辅导
  • 教学模式
  • 课程设置
  • 艺考全托班
  • 中高考全托班
  • keywords:石家庄家教 石家庄家教